2013年9月19日 星期四

三十三觀音之六: 白衣觀音

三十三觀音之六: 白衣觀音    

    〝白衣觀音〞在三十三觀音中位列第六。〝應身相〞為白衣觀音;〝化身相〞即是〝比丘身或比丘尼身〞!《普門品》曰:「應以比丘身或比丘尼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比丘身或比丘尼身而為說法,但也有〝化身相〞為〝自在天身〞的說法。」

        白衣觀音寓意:觀音身著白衣,處白蓮花之中。代表超度極樂與純凈菩提心。
       

 

1

 

    〝白衣觀音〞在三十三觀音中位列第六。〝應身相〞為白衣觀音的〝化身相〞既是〝比丘身〞!《普門品》曰:「應以比丘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比丘身而為說法。」白衣觀音,梵名Paravsin,西藏名Gos-dkar-mo,音譯作伴陀羅縛字尼、半拏囉悉寧、跛拏縛悉尼,意譯作白處、白住處,或常著白衣在白蓮花中。白色為眾色之本,表萬德具足;又表菩提心,意即住此白淨菩提心。故稱此尊為大白衣觀音、白處尊菩薩、白處觀音、白衣觀自在。

 

2

 

      觀音聖像多數身著白衣,現慈容相。白代表純潔無染或去掉污垢之意,所謂出污泥而不染,來顯出清淨菩提心的意思。觀音菩薩隨類應身,所謂:「現種種形,說種種咒,現形說咒,皆以無畏施於眾生。」觀音法相之多不可計量,然流傳世間最常見之觀音法相,多為現女相、手持柳枝與淨瓶或蓮花、穿著白衣的觀音法相,這都是受這尊白衣觀音之造型的影響。

 

3

 

    從經典上查閱白衣觀音形象與特徵,發現版本也是很多。不過最主要還是身著白衣為主,另一個不變的特徵,或坐或立在蓮台上,其蓮台一定是白蓮。在《觀世音現身種種願除一切陀羅尼》裡的白衣觀音記載;白衣觀音手持蓮花立於白蓮處。

 

4

 

    自從觀音信仰被道教,以及民間信仰所引用之後,其法相千變萬化。尤其白衣觀音最受中國人的愛戴,也常被藝術家當作題材來發揮。在市面上所見的觀音形象,不論是什麼名稱的觀音,幾乎都是以身穿白衣為主,觀音法相是否有引經據典來創作,似乎已經沒有人會去在意了。

 

5

 


 
白衣觀音圖,此畫相為中國唐代名畫家吳道子所繪之

        中國唐代畫家吳道子所繪的白衣觀音,從圖中我們可以發現幾點不同於現代白衣觀音之處。觀音菩薩著白色天衣現男相,頭上並沒有披著風帽,且手中也沒有持任何法器或打手印。最重要的是頭頂上的〝化佛〞也沒有呈現出來,如果他當時是畫觀音菩薩的化身相,而不是應身相,或許還情有可原。若沒有註明吳道子所畫的這尊是觀音法相,恐怕流傳至今我們依然無法辨識圖相中的人物竟是觀世音菩薩。

 
觀音大士像,宋代書畫家賈師古作品

        這尊名為觀音大士像的圖,是宋代名書畫家賈師古的絹本國畫作品,從圖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幾點不同於現代白衣觀音之處。圖中的觀音相雖然身著白衣,但並非印度的白色天衣,袒胸露內衣的穿著,反倒像唐代的仕女穿著。觀音面相依然是男相表徵,沒有披著風帽。手中雖然持著淨瓶,但是頭頂卻依然沒有呈現化佛。

        這幅觀音大士畫像,目前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館。這尊觀音名稱為〝觀音大士〞,其〝大士〞的尊稱多為道教慣用,由此名稱可見在宋代已經開始將佛教的觀音菩薩,納入中國道教的信仰文化中了。這尊觀音菩薩,祂的頭髮捲曲優雅,相貌依然呈現男性特徵,整個畫面使用文人畫派的寫意筆法,而非傳統工筆畫之畫法。
   
         從這點可以了解,唐朝的傳統工筆描繪法,在宋代已經逐漸被文人畫派的寫意勾勒筆法所取代。不過雖然如此,延續唐朝以前的佛教繪畫傳統,還是可以看出此畫家,刻意表現觀音本為男身的歷史事實。

        再從另一觀點來看,此畫之觀音的頂戴,原本華麗莊嚴的頂戴卻換成輕便的頭箍。且觀音重要的特徵,頂戴化佛卻沒有呈現出來,由此也可了解當代的畫家,與當代撰寫小說的文學家們都一樣,雖然對佛教經典有一些概念,卻不一定會照佛教法本的出處,反而大膽的創作出本土化的觀音形象。或者也可以說,這是因為觀音受道教引用後的影響所致。總之,此時的觀音法相,已經反應了佛教與道教相互融合的事實,觀音法相之特徵也從此開始漢化了。

        末學過去在研究觀音法相之時,也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可以說一直到現代都還持續發生著。剛剛上一段我有提過,中國古代的畫家,與當代撰寫小說的文學家們都一樣,或許對於經典出處並不了解,才導致觀音菩薩有多種形像流傳至今。
   
        尤其是畫家們,我相信他們會創作佛像,但未必是個懂經教之徒,因此才會大肆創作菩薩法相。現代的畫家也是如此,會畫佛像的畫家很多,但未必是個有佛學基礎之人,所以不懂得要從佛教經典探索,來繪製菩薩法相也是正常的。因此,無論菩薩法相如法與否都不清楚,反正十個畫佛畫的畫家,就有九個都是臨摹前輩的畫稿,所以都存有:若畫像有誤,也是錯在前人的心態。

        以上是末學個人的看法,在此文章發表出來與各位分享。《金剛經》曰:「一切相階是虛幻不實」,要眾生不要著相。但因為眾生無法奉行離相之說,因此才有菩薩法相渡化眾生的方便。

        我也曾經想過一個問題,經典說:觀世音菩薩慈悲,化身千萬相來渡化眾生。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今在我們這個環境裡,確實應證了這個說法。我想這些功勞應該歸功於這些非正信佛教徒的畫家們,由於他們沒有受到經教的束縛,因此,才能創作出這麼多的菩薩法相流傳於世,讓這些法相能以相說法,帶給眾生法喜充滿,這個才是以假修真的重點吧。

白衣觀音聖像,宋代畫家牧溪的絹本國畫作品

        中國觀音形象的創始,緊隨著佛經的翻譯而出現,觀音法相的演變曾在印度發生過,這個現象也同樣發生在中國。然而,中國的造像雖沿襲自印度,卻比印度的變革更大。如於十世紀,一開始在印度的觀音新造像,或傳入中國而興盛的唐代,其敦煌壁畫中所創作的水月觀音,由最原始的男相菩薩,開始呈現男女同體的中性相貌,漸漸地,至宋代起,三十三觀音像藉由《普門品》被創作問世,乃至觀音民間小說故事的崛起,而又出現大量千姿百態的觀音法相,從祂開始被描繪成女性形象,且這些形象原本只是神話故事,確也是整個觀音法相,所演變的重要過程,到今天卻也成為有根據的事實了。

        雖然我們不能說觀音的〝女性化〞,都是由畫家們所創作出來的,但他們確實也促使著人們,經由視覺上所見的形象,來建立起女性觀音的概念。而那些首批繪畫或雕刻女性觀音的藝術家們,在創作中必定也是反應了當代所流行的種種概念,以及觀音的各種傳說故事,才能創作出這樣的菩薩形象。

        宋代畫家牧溪所畫的白衣觀音就是最好的例子。觀音的相貌屬中性偏女性相貌。由牧溪所畫的這尊白衣觀音法相,可說是中國的女性觀音法相之鼻祖。中國觀世音菩薩的主道場普陀山 ,因為四面環海的地形,海風相當大。畫家結合氣候邏輯,將穿著白色天衣的觀音菩薩,配上風帽之打扮,頭頂也依照經典所述之重要特徵,將化佛呈現出來,雖然手上未持法器,但也不忘畫在一旁〈淨瓶與柳枝〉以示引經據典。這尊白衣觀音就成為日後觀音形象的主流,也是中國觀音造型特徵的開基始祖,並成為後世藝術家對於觀音法相參考的對象。
  
明代的白衣觀音相

        印度與中國都是父權主義的社會型態,因此菩薩為男相〈大丈夫相〉是理所當然的。然而,在中國人〝嚴父慈母 〞的觀念裡,對於性情〝慈悲〞用於男相觀音,似乎有種不搭調的感覺。

        另一方面的影響,則是在宋代的文學創作,大量的觀音故事版本裡的觀音菩薩,都是以〝女性觀音〞為主導,因此,奠定了日後觀音菩薩為女性的思想,取而代之男性形象的觀音,導致現代人無法想像觀音菩薩曾經是男相之說。
  
        從明朝這幅白衣觀音的法相,可了解觀音為女性的觀念早已深入民心了。這尊白衣觀音的造形,與宋代畫家牧溪所畫的白衣觀音造型姿態相似,唯一不同之處是性別差異。
   
        這尊明朝的白衣觀音呈女相,皮膚白嫩細緻,鵝蛋臉且具足了女性的韻味,其體態之柔美,可說是個十足的古典美人之完美造型。也因如此,觀音性別為女性,各種形象打扮與穿著,也都是在這時候開始定型,而成為日後的觀音形象之標準特徵。
  

        末學在研究觀音法相之時,發現持蓮觀音、楊柳觀音、白衣觀音這三尊觀音是最早被塑造出形象的觀音,其中持蓮觀音是最原始的觀音相,在印度最古老的石雕觀音相就是持蓮觀音,因為是石雕作品,因此只有形象沒有色彩,只見手持綻開的蓮花立於蓮台上,此觀音又稱之為〝聖觀音〞。


        其次,最原始出現於壁畫上的觀音相,即是楊柳觀音與白衣觀音。原始楊柳觀音身著華麗赤色絡繹現王子相,手持楊柳與淨瓶。原始白衣觀音身著素雅白色天衣,留有小鬍子的丈夫相,手持ㄧ枝含苞待放的蓮花。

        然而,觀音信仰隨著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持蓮觀音、楊柳觀音、白衣觀音這三尊觀音,確被混淆合體的創作出新形象,常見的觀音造型就是身著白衣,手持楊柳與淨瓶的造型,也是漢化觀音的主要形像,可見這三尊觀音法相,對於中國觀音造像的影響很大。
  

        從經典上查閱白衣觀音形象與特徵,發現版本也是很多。不過最主要還是身著白衣為主,另一個不變的特徵,或坐或立在蓮台上,其蓮台一定是白蓮。在《觀世音現身種種願除一切陀羅尼》裡的白衣觀音記載;白衣觀音ㄧ手持蓮花一手持淨瓶立於白蓮處。

 

       《大日經》有載;白衣觀音左手持蓮花右手揚掌。還有其他經典的出處,白衣觀音所持法器與手印都有所異;有的是左手持蓮右手作與願印。東密真言宗也有白衣觀音左手持棒或羂索,右手持般若經筪。也有雙手捧鉢,甚至還有左手持寶劍右手持柳枝的造型等,如此多的說法。

 

        自從觀音信仰被道教,以及民間信仰所引用之後,其法相千變萬化。尤其白衣觀音最受中國人的愛戴,也常被藝術家當作題材來發揮。在市面上所見的觀音形象,不論是什麼名稱的觀音,幾乎都是以身穿白衣為主,觀音法相是否有引經據典來創作,似乎已經沒有人會去在意了。

 

        白衣觀音如此多得造型,我也不知要尊從那個說法的搭配來畫,於是就照最原始也是最多同一說法的形象來創作。總之,不論觀音的特徵是什麼,最重要就是要將菩薩相貌畫得莊嚴。

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