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0日 星期五

三十三觀音之十二: 水月觀音

三十三觀音之十二: 水月觀音

    〝水月觀音〞在三十三觀音中位列第十二尊。〝應身相〞為水月觀音;〝化身相〞即是〝居士身〞,亦有〝辟支佛身〞之說法!?

         水月觀音寓意:常作觀水中月相,乃永保眾生平安之意。

 

1

 

    〝水月觀音〞在三十三觀音中位列第十二尊。〝應身相〞為水月觀音的〝化身相〞既是〝居士身〞,亦有〝辟支佛身〞之說法!?

 

 

2

 

   《智度論一六》:「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按照佛理的解釋,凡是世間的一切事務,都跟反映於水面的月影一般,亦就是空無一物,隨緣而過隨遇而安。《華嚴經》裡所示,觀世音菩薩修行道場,皆是山明水秀的聖地。其實這個婆娑世界,到處是觀世音菩薩的淨土,一花一木、星光輝映處,乃至整個天地間,只要是人性光明面的發揚,無處不是菩薩淨土,也是水月觀音哲理所在。

 

3

 

    水月觀音的法相是在中國佛教盛行的唐代,所創作出來的觀音法相之一。根據《歷代名畫錄》卷十品,記載中國最早繪畫水月觀音的人,是唐代的畫家周昉 ( 公元 740-800),雖然他的作品已經失傳,但他應是後來繪畫或雕刻水月觀音形像的先驅者。

 

4

 

    水月觀音造型的創作源起,文獻記載是出自於《華嚴經》〈入法界品〉。在經典裡有提及善財童子,去參拜位于印度南海岸邊觀音的住處普陀洛迦山。該經這樣寫道:「有一次,有一位想學菩薩道的童子名叫善財,在鞞瑟胝羅居士的介紹,知道觀音住在南印度的普陀洛迦山,於是登山尋找,見到觀音的住處有流泉浴池,林木茂盛, 地草柔軟。觀音菩薩盤著腿坐在金剛寶座上,為眾多的菩薩演說如何慈悲利益有情。

 

5

 

這是末學所創作的水月觀音法相,以女性觀音法相為主。

   

6

 

    末學所創作的水月觀音法相,是引用「思惟觀音」的姿態而創作出來的法相。其觀音姿勢正是低頭觀其水中月影,托腮作思維狀。引經據典以相說法的意境則是告訴眾生:「凡是世間一切法,階如水面的月影,虛幻不實,亦如夢幻泡影,空無一物,因此,勿須執著於〝似實實虛〞的顛倒夢想。」

【圖一】水月觀音像‧西夏‧榆林窟第2窟‧147.8×146.3 cm
        水月觀音為三十三觀音之一,根據文獻記載,最早的水月觀音法相約出現於唐代;然五代始見於敦煌石窟的壁畫上,開始多為小幅,西夏時則為大型畫作。
        此幅臨摹自榆林窟西夏第2窟西壁北側之作。觀音處於巨大的圓光中,左手置於膝上,右手置於胸前數珠,偏頭凝視左前方的一彎新月,倚石而坐,水中有一對蓮花承接菩薩雙足。而在水的對岸,一童子正乘雲而來,合掌高舉遙向觀音行禮。

【圖二】此幅畫是重新臨摹榆林窟西夏第2窟西壁北側之作,與【圖一】相比對下,從繪圖技法的成熟度與精緻度,可以看出這是近代畫師所臨摹的畫作。

【圖三】水月觀音‧西夏‧榆林窟第2窟‧147.5×152.5 cm
        水月觀音通常是坐在岩石或蓮花座上,觀看水中之月,以水中之月來比喻佛法色空的義理。水月觀音像據說是唐代著名畫家周昉首創,是中國藝術家依據華嚴經入法界品,所描述觀世音菩薩,說法道揚,南海普陀山 ,山水流泉,風景優美,所創作出來。
        圖中水月觀音頭戴寶冠,面容慈祥端莊;身穿華麗衣裳,佩珠寶瓔珞;悠然自在地坐在岩石上凝思冥想,中間岩石上的淨瓶插著青翠柳枝,兩隻飛鳥翱翔,碧綠的水池中紅蓮盛開,一位面帶微笑合掌的少女,恭敬地凝視觀音。此幅繪畫非常精妙,以石青色為主,線描流暢,色調華麗,造型優美,描繪出水月觀音靈山勝水的道場意境。祂淡化了宗教的嚴謹,展現了人性化的隨和自在,在宋代以後這種水月觀音聖像相當盛行。

 
【圖四】古代的菩薩法相由於年代已久,通常畫面都是損傷痕跡,因此很難看出原貌。近代畫師臨摹古畫,不免會加上一些自己的構思來將其美化,雖有些失真,但也讓古畫的重現更加莊嚴。雖然是重新臨摹的畫,畫師會加上自己的構思來表現,但也不敢將主體的原始面貌完全改變,有些重要特徵依然會保留著。見【圖三】畫裡的觀音為留有鬍子的丈夫相觀音,這幅畫的臨摹者也將鬍子呈現出來。


        水月觀音在一般寺院所供奉之塑畫像,多為作觀水中月影姿態。然而,據圖像抄卷七所說,水月觀音坐於大海中之岩石上,垂左足,右足豎膝,與左膝相叉鉤,「面部微仰」,作思惟之相,這幅畫所言正是【圖一】裡觀音的姿態末學對於「面部微仰」,作思惟之相的這個說法,也曾經感到質疑?「面部微仰」如何觀其水中月呢?不如說是抬頭望明月吧?照這麼說的話,又會與水中月不搭嘎,這仰望姿態為何會與觀水中月,又稱之為水月觀音實在不解。
我相信引經據典的畫師們,若看到此法相的註解,也會有同樣的質疑,為何其法相姿態會與名稱意境不符呢?當然,後來也出現立於水上蓮葉,或坐於山頭觀看映照於水上之月的姿態。總之,這尊觀音是因坐姿如水中觀月而稱之,其法相就應該是低頭看著水中月思維的姿態,這才是「以相說法」的意境不是嗎?

亦有人認為,此觀音是從隋唐「思惟觀音」蛻變而來。因為思惟觀音的姿態,正是低頭托腮作思維狀的法相,極有可能因此被當代畫師所引用,再與水月觀音法相結合而成。不過畢竟這不是水月觀音的重要意義,縱然水月觀音有多種法相,且都與水及月有關,就以水中之月來比喻經典的意境,應該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教義理。

 

      《智度論一六》:「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按照佛理的解釋,凡是世間的一切事務,都跟反映於水面的月影一般,亦就是空無一物,隨緣而過隨遇而安。《華嚴經》裡所示,觀世音菩薩修行道場,皆是山明水秀的聖地。其實這個婆娑世界,到處是觀世音菩薩的淨土,一花一木、星光輝映處,乃至整個天地間,只要是人性光明面的發揚,無處不是菩薩淨土,也是水月觀音哲理所在。
  

        水月觀音的法相是在中國佛教盛行的唐代,所創作出來的觀音法相之一。根據《歷代名畫錄》卷十品,記載中國最早繪畫水月觀音的人,是唐代的畫家周昉 ( 公元 740-800),雖然他的作品已經失傳,但他應是後來繪畫或雕刻水月觀音形像的先驅者,見【圖三】據說周昉所畫之水月觀音內容,與這幅畫內容最為相近。

 

        水月觀音是在敦煌石窟的藏經閣內,當時發現的一幅唐代供養絹像,畫中有一尊水月觀音。這是現存最早的水月觀音像,不過畫師名稱不詳。目前收藏在巴黎居美( Guimer )博物館。這幅觀音像,身后有一輪圓月,頭上有一尊小佛像,右手持楊柳,左手拿寶瓶,坐在岩石上,一腳翹起,另一腳放下,踩在水池蓮花上, 坐姿悠閒,怡然自得。圖中背景是一片竹林,腳下有池,池中有蓮花、蓮葉。此畫內容的形容之特徵,似乎與【圖一】及【圖二】都有所相似處,由此可見,歷代的水月觀音法相,從周昉首創水的月觀音圖之後,已成為後輩畫師所臨摹的標準版本了。

 

       水月觀音造型的創作源起,文獻記載是出自於《華嚴經》〈入法界品〉。【見圖一】在經典裡有提及善財童子,去參拜位于印度南海岸邊觀音的住處普陀洛迦山。該經這樣寫道:「有一次,有一位想學菩薩道的童子名叫善財,在鞞瑟胝羅居士的介紹,知道觀音住在南印度的普陀洛迦山,於是登山尋找,見到觀音的住處有流泉浴池,林木茂盛, 地草柔軟。觀音菩薩盤著腿坐在金剛寶座上,為眾多的菩薩演說如何慈悲利益有情。

        末學在研究這幅水月觀音的過程,曾經仔細觀察過這些古畫,或者是重新臨摹古畫的近代水月觀音圖,似乎都沒有發現圖中有呈現水中月的倒影?另一方面,圖中內容註解所提及「流泉浴池,林木茂盛」的意境而創作出這尊法相!不見水中月卻會引用到水中月的題材!這段引用過程的根據也沒有詳細記載,這是我最質疑這幅畫演變過程的一個迷點,或許在過去的文獻記載有遺漏之處也說不定。總之,過去已成過去,身為現代畫師,是否應該將過去的缺失,將其彌補而讓它圓滿化,讓法相達到「以相說法」的功能呢?


         唐代的水月觀音形像,臉上階是留有小鬍子的男性觀音造型;但到了宋代以后,水月觀音逐漸出現為女性造型。元代顏輝所畫的水月觀音就是一幅典型的女性水月觀音像,雖然觀音背景還是有圓月、湖水、楊柳、淨瓶,以及瀑布;但在服裝上和臉形上已大不相同,他所畫的觀音像身披的是長袍,坐姿卻是一尊端庄优雅的女性觀音。從此後,水月觀音之女性形象,徹底的代替留有小鬍子的丈夫像觀音之形象了。當然,這個演變過程也是應時勢而轉的一個寫照,就如形容「女人柔情似水」的意境。

 

        郭老師所創作的水月觀音法相,是引用「思惟觀音」的姿態而創作出來的法相。其觀音姿勢正是低頭觀其水中月影,托腮作思維狀。引經據典以相說法的意境則是告訴眾生:「凡是世間一切法,階如水面的月影,虛幻不實,亦如夢幻泡影,空無一物,因此,勿須執著於〝似實實虛〞的顛倒夢想。」

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