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簡介觀音法門常見的六種經文,文字主要摘選自 《人生雜誌266期》並修訂之,內容為聖嚴法師教授觀音法門修行法要,行者若能以其一乃至數種為修行定課,孜孜不輟,必有受益。
在「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中提到觀音法門涵蓋兩個重要的心要,就是自利與利他。往內,圓修智慧、淨覺解脫,即自利;向外,普門示現,悲濟救拔,即利他。書中提到七種法門,分別為《楞嚴經》的耳根圓通法門、《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法門、《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持名法門、〈六字大明咒〉、〈白衣大士神咒〉、《延命十句觀音經》、《大悲心陀羅尼經》的〈大悲咒〉修持法。以下首先簡述最常見與最多人修持的「心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大悲咒」、「白衣大士神咒」與「延命十句觀音經」。最後增述「楞嚴經卷第六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心經》:流通最廣的玄奘法師譯本,雖然僅有二百六十字,卻涵蓋了從基礎至深湛的修持,觀自在即觀世音菩薩,告訴世人解脫之道,便是「五蘊皆空」,也是貫穿整部經典的精神。《心經》論及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六塵 (色、聲、香、味、觸、法)、六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交織成了每個人的生命與生活,但從「五蘊」的角度,生命是空的,是依不斷的因緣組合而缺乏自性的存在。《心經》涵蓋了各種次第的修行要訣,是一部非常精簡、實用的經典,在日常生活中皆可應用,所以受到民眾的喜愛,也成了寺院早晚課的定課。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屬於《法華經》之第二十五品。內容是無盡意菩薩向佛請問,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而名觀世音。佛解說觀世音菩薩的威神力,假如眾生有諸煩惱,只要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皆得解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除了佛教徒的虔誠持誦,也深受民間喜愛,因為此品中提到各種世間常會遇到的災難與問題,還有提到求子女,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必可得福德智慧、端正有相之子女,觀世音都會滿足其願望。所以,縱使非佛教徒,一般人也常持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以上資料摘自《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法鼓文化,2003出版)。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經句有二大重點,其一為『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意思是受苦的眾生,若有幸聽聞觀世音菩薩聖名,並誠心稱誦觀世音菩薩名號,觀世音菩薩就會聽到眾生的呼喊,令受苦眾生得到解脫,將眾生從苦難之中解救出來。這也是持名念佛(菩薩)法門其中,一心稱誦觀音聖號的經文依據。其二為『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也就是說,觀世音菩薩功德圓滿,為普渡眾生而遍遊天下,所以其應化無方, 法像多樣,而在民間廣為流傳的三十三觀音法像乃至其他的觀音法像,多半是據此經句創作出來並流傳於世間。在《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最後無盡意菩薩偈句提及『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則再次強調稱誦觀音聖號與觀看禮敬觀音聖像具救拔眾生離苦難的殊勝功德,隨後重複「念彼觀音力」的句型,連續反複12次來提醒眾生念佛(觀音菩薩)的殊勝。由此觀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實為修行觀音法門的磐石基礎,甚為殊妙。
〈大悲咒〉:屬於《大悲心陀羅尼經》,此咒為過去九十九億恆河沙諸佛所說,觀世音菩薩於千光王靜住如來處聽聞傳授。〈大悲咒〉的內容涵蓋了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也包涵了觀世音菩薩以及諸佛菩薩不同的面相、智慧、威德與功德。〈大悲咒〉非常地普遍,也由於它很靈驗,因而被稱為〈大悲神咒〉。據說持此神咒,即使十惡五逆,極惡極重的罪障、業障可以滌淨。而且,有願必滿,無論持咒者祈求什麼,從長壽發財到圓成佛道,都可以滿願,所以〈大悲咒〉一直受到民眾的喜愛與修持,與《心經》不相上下。
〈白衣大士神咒〉:內容是短短的幾句咒語,稱誦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名號。只要寺院、佛堂,或是善書結緣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它的蹤跡。它的起源與流行,皆是危難當頭時,因夜夢僧侶、異人或神靈,告知經文、句偈,囑咐持誦千萬遍,即可消災解厄、逢凶化吉,當作夢人醒後,通常立即謄寫經文,依著指示,一遍遍念誦,果然化災解厄,為感觀世音顯靈,因此又依文謄寫,廣為流傳,民眾也普遍持誦。〈白衣大士神咒〉於夢中所顯現的即是白衣大士,故依此命名、流傳,但也蘊含濃厚的民間信仰色彩。
此咒文見於早期的大陸時代,僅僅於一張紙上,印刷白衣大士像、咒文、六百個小圓圈,以備持誦者每誦二十遍點一圓圈的計數之用。目前則有人參考了〈大悲咒〉持誦法而為之加上了持誦的規則,而謂欲持誦此咒者,宜先在大士像前,沐手焚香、恭敬供養、至誠頂禮,誦畢則發願迴向。凡為正當心願,如求癒病、消災、解厄、求福、求職、求子、求延壽等,均有奇驗。持誦〈白衣大士神咒〉的功能,幾乎全是為了現世的利樂。不過,任何一種法門,不論其層次高下,只要不謗三寶,不違背因果原則,都應受到發揚。而且,一般人信佛學佛的初階,多是從求現世利益及現前幸福開始的,種下善根之後,逐步聽聞佛法。因此,〈白衣大士神咒〉雖近似民間信仰,畢竟仍是佛法中的一個層次。(摘自:聖嚴法師《佛教入門》)
《延命十句觀音經》 :出自於《高王觀音經》,是《高王觀音經》的精簡本。《高王觀音經》則緣起於五代高歡國王時,有一看守庫藏的「寶藏官」孫敬德,犯了重法,囚禁待斬。和〈白衣大士神咒〉傳承相似,在夢境中,夢見一名僧侶,告之以《高王觀音經》。輾轉傳至劉宋,則精簡為《延命十句觀音經》,將原來繁複的經文,精簡為僅有十句,即:
「觀世音,南無佛,與佛有因,與佛有緣,佛法相緣,常樂我淨,朝念觀世音,暮念觀世音,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
《延命十句觀音經》於我國已經失傳。這是我自身於日本禪宗的寺院重新請回的(此處我所指的是聖嚴法師)。過去,我只曉得,禪宗重視《楞嚴經》和《心經》。〈楞嚴咒〉和《心經》皆是禪門每日必誦的功課。但是《延命十句觀音經》呢?倒從未曾聽說過,怎麼會是禪門念的?
細思下也不難瞭解,於禪宗寺院裡,它成為一種補助的修行法門。如前所述的,當修行者業障深重時,他無法採取「禪」的方法修持。一修,即產生種種障礙:不是病,即是痛,或發生種種人事、工作、環境、情境上的障礙與困擾。《延命十句觀音經》則應時成為一個補救法門。「延命」的意思,第一、延續一己肉身肉體的生命。第二、延續佛法的慧命。
禪修的人,於第一個階段,自己無法依禪修的方法修行,則誦這十句偈,不斷、不斷,持續地念,直到病苦、業障一一消解。「身安」之後,更進一步「道隆」,更進一步「續佛慧命」。
何以這短短的十句可以「續佛慧命」呢?
因為這十句中,包括了「佛法僧」,遵從佛法僧,也就皈依了三寶,成為虔誠的佛教徒,學僧學法學佛,終抵於「常樂我淨」的清涼淨土。這和僅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的,畢竟大大跨進了一步。因之,可視為正統、正信佛教的一種方便法門。修行此法門的人,畢竟皈依三寶,成為正信佛教徒。由此可以開展、延續一己以及佛法的慧命。
由是,相當於中國清初的日本江戶時期的白隱禪師,為了弘揚此經,編寫了一部《延命十句觀音靈驗記》。近代日本著名的禪匠原田祖岳,也寫了一部《延命十句觀音經講話》。依此,也不難解釋,日本禪門何以將此十句偈作為禪門日誦的原因。
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 p.29~31
此章經文較長,卻是佛認證觀世音最具「慈悲」殊勝力的經文出處,此外並呼應觀世音具三十二應,為創作三十二乃至三十三觀音法像理論經礎之一。尤其經文闡述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是透過耳根成佛的境界,也是耳根修持的至高法門。
它包含了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觀無聲之聲。禪定之中,有一種境界,名為「光音無限」,出現於禪定初期,未入真正的禪定前,此時,會見到柔和清淨的光明,會聽見一種平穩悅耳的聲音,可以稱之為「元光」或是「天籟」,它是由內視及內聽的功能與宇宙頻率的交感所得的反應。
通常,它發生於打坐漸深,漸入定中的狀態。初初聆聽水聲,水,水,水,水……,逐漸水聲消逝,聽不見了,自己與宇宙合而為一。周遭聲音一概不復聽聞,那時,宇宙之光及宇宙之音即會顯現。
這個光和音非人間可以形容、製作的,唯有在禪修中始能目視聽聞。它與平常所稱的日月星燈之光及天籟是不同的。
經文的「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是由能聞的我耳,聞所聞的聲音,深入之後,便不再感覺有所聞之境,也無能聞之我,超越一切,便合於諸佛的本妙覺心,也合於一切六道的眾生,便進入了第二個層次。
第二個層次,即是「聞所聞盡,盡聞不住」。那便是「反聞聞自性」。一般人用耳朵、耳根傾聽,因此,總是往外的,聽著外面的聲音。「反聞自性」,卻是完全放下耳根,向內聽聞「自性的聲音」。
一般人一聽到「向內聽」,便誤以為是聽「五臟六腑」的聲音。
不是。打坐時,於闃寂中,我們的確可以聽見脈搏、心跳、腸胃,以及內臟蠕動、血液流動或氣脈浮沉的聲音;它是我們身體的運作、活動中自然的機能,不要老是注意它。因為心念注意時,全身的力量便集中過去,那個地方就會發生問題,因此,務必謹慎!至於天台智者大師說,若為治某一部位的某一種病,可以專心專注該一部位,必須觀想該一部位的病症,逐漸消除於無形,不是專注該部位的觸覺。
由於「自性」無形無體,所以也無聲可聞。
自性無聲。意思是,這一階段,甚至連宇宙之聲都不要去聽它了。因為,連宇宙之聲皆是外在的。「反聞」,即是徹底放下耳根,放下一切一切有形、無形,可以讓我們依靠、參與、捉摸、把持,定名為「我」的東西。自性,即眾生本具的空性,也是每一個人本有的佛性。
所以「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親聞那個自性,便能成就無上的佛道。當進入了「聞自性」的層次,行者在時間與空間中,卻又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執著,也超越了另一種「將時間與空間當成自我」的微細執取——佛法就是要否定自我的。所謂「否定自我」,並不等於「沒有自我」,而是「不要執著自我」。因此,是超越自我,而不離自我。行者經此「入流亡所」、「反聞聞自性」的修證過程,徹底破除了深細我執,認證了本體佛性。所以經文要說:「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
特別要提醒的即是「自性」一詞。我們總是說「水有水性,火有火性」,但是,這不是「自性」,任何一樣東西,它的組織成分皆必須與因緣配合。因緣一變,它的成分與形狀,也就隨之改變了。因此,稱為「無自性」。「無自性」並不是否定了一切物性,僅是了解其中的幻化、不真,而無終極執取之物。
如此,耳根圓通的重點,也僅是「破執」——契入空性,破除生命萬相的執著,而自在解脫於一切情境中。
◎文: 聖嚴法師
◎摘錄自《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